深圳“两会”日前开幕,一则会场外的“花絮”引来网络围观。据南都报道,虽有深圳市人大提前打下节俭开会的“预防针”,但宝安、罗湖两区人大代表团还是选择入住豪华酒店。其中,罗湖团14日中午已办理入住手续,当获悉南都关注后,14日晚间,罗湖代表团“紧急搬出”。据15日最新消息,住了一晚的宝安团,亦于昨日搬离豪华宾馆,改住他处。
会场外的这一波三折,说大不大,尤其是与会场内动辄攸关宏大主旨的议题相较,但却颇有了点媒体监督的味道,有了些许权力自我收敛的迹象。
近一段时间,出于对中共中央改进作风八条规定的响应,各地均有程度不同、形式各异的具体动作。诸如深圳,最近召开的市委全会不再设主席台,会场不摆放鲜花,不悬挂横幅,相关单位汇报也改用PPT形式。此次“两会”前夕,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浦更是事先打下“预防针”,要求各代表团不要入住豪华酒店,要住普通酒店或招待所。
权力机关与权力者“大兴节俭风”,是否能够对机关消耗这一顽疾予以根治,尚有待关注。但也不能否认,各类会议铺张浪费的现象,近期有了些改观,诚为社会与公众所乐见。是否可以借此机会,展开探讨诸如两会开销数额及监督的问题?切口虽小,但都是真问题,也同样兹事体大。
奢华抑或节俭,此间弹性空间究竟有多大,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事前、事中和事后把关?曾记得,2011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媒体将“两会花多少钱”的问题抛给发言人赵启正,赵亦坦言相告,“花多少钱,我还真没有数据”,并透露对“如何节约又足够满足会议需求”的思考。由此可见,会议开销的监督与管理,是有必要提上日程的全国性问题。而谈到会议节俭的制度化保障,则必须着眼于账目的透明公开,纳入财政预算的监督体系。
回到深圳“两会”的代表团“搬家”插曲,另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是,在权力机关与权力者的行为规范过程中,媒体与社会的监督应当也必须成为可堪期待的力量。会议主办方事先打“预防针”防止奢华,媒体介入并有效地协助督促,代表团也对此予以积极回应,先后搬离豪华宾馆。此番或算良性的互动,有赖各方谨守职责本分,媒体履行监督天职,权力接受监督,并在细节处尝试找回自身谦卑的属性。
这些年,公民和社会“批评和监督政府”的宪法权利,被在多个场合提及与重申,并不乏为之“创造条件”的积极表态,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;而另一方面,则是当公民与社会的“批评和监督”真的、具体而实在地到来时,权力是否有足够的雅量和诚意谦卑以待?每一项“批评和监督”一定都是具体而实在的,不论是相对宏大的主题,还是如出行、吃住一样的所谓“小话题”。
从“住不住豪华宾馆”开始的监督,或许不起眼,却依然令人期待,因为“让权力活在聚光灯下”,是现代国家赖以存在和良性运转的根基。媒体能像紧盯明星一样盯紧权力与权力者,而权力则逐渐学会在监督之下谦恭地运转,哪怕从细节开始,“积跬步”而“至千里”,亦为社会之幸、国民之福。
(原标题:[短评]由细节起步,让权力活在聚光灯下)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